News information
分类: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0-09 访问量:750
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且具有较高恶性程度的肿瘤,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ICC、肝门部胆管癌及远端胆管癌,占所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且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由于胆管癌早期缺乏典型临床症状,且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易转移,导致大部分胆管癌初诊时已处于不可切除的晚期阶段,已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方式疗效有限,ICC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尚不能准确鉴别ICC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等疾病。而血清学指标如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建立KRAS G12D、TP53 C242S、IDH1 R132C突变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PCR)检测平台,并初步评估其检测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对ICC早期预警、复发监测、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等为实现ICC患者早诊、早治、改善预后的提供有了有力的武器。
目前多采用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然而,对于ICC来说,不仅肿瘤组织取材困难,且瘤内异质性高,不同位点仅有46.8%的突变基因一致率,一些常见突变基因如BRAF、KRAS、EGFR等在肿瘤组织中的检出率均不足30%,且不同ICC患者的高频突变基因谱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单一、特定的突变标志物在ICC诊疗中的作用有限,所以筛选我国ICC相关的突变基因并建立多个相关基因的诊疗谱具有重要意义。
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以其半衰期短、无创、可反映肿瘤原发灶整体突变负荷等优势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由于ctDNA仅占血浆循环DNA总量的1%,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技术无法对其准确定量。
研究人员选取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切除手术的ICC患者22例作为实验对象,自行构建了C242S、IDH1 R132C突变型及野生型质粒。
他们将KRAS G12D、TP53 C242S和IDH1 R132C这3种突变命名为ctDNA突变谱。采用建立的ctDNA突变谱dPCR平台检测22例ICC患者和10例HCC患者、1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tDNA突变情况,来评估该平台的检测效能。22例ICC患者术前外周血及肿瘤组织分别采用Oseq-ctDNA及Oseq-T靶向测序平台(华大基因公司)检测,评估这2种平台与自建ddPCR平台的一致性。
最终得出了,数字PCR平台的功能灵敏度可达0.1%,与文献报道一致。在0.1%~10.0%范围内该平台的检测结果呈线性,可对KRAS G12D、TP53 C242S、IDH1 R132C突变进行准确的定量检测。
结果表明数字PCR平台可用于定量检测外周血ctDNA突变,适用于ICC患者的辅助诊断、术后疗效评估及疗效动态监测等。该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推动ICC个体化治疗的进展,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患者基因突变信息。
本文章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国家医保部门从多个方面考虑到参保人员的利益,进而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2020年-2025年,因新品上市以及患癌人数不断增加,因此从市场规模也随之上升。根据头豹研究院整理,ADC药物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24年有望达到74 亿元,2030年预计市场规模达到292亿元人民币,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25.71%。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最新公告显示,2020年各类传播途径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均呈现明显下降,其中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2019年下降29.4%、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较2019年下降12.9%。因此,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额呈下降趋势。
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政策的完善,渐冻症治疗市场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